当前位置: 贵金属 >> 贵金属介绍 >> 历史上五到七世纪的伊朗,都发生过哪些大事
引言
公元年建立的伊朗萨珊王朝,到5世纪时发展成为亚洲西部的一个大帝国,历史上也称为新波斯帝国。它的版图包括伊朗高原和里海南岸(今伊朗和阿富汗)、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今伊拉克)以及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的大部分。
5、6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
萨珊王朝初期,国王常将大片土地分赐贵族和祆教僧侣。这些土地由被奴役的人口耕种,耕种者被迫随土地转移。4、5世纪时,被奴役的生产者不断逃亡,农业出现衰落的征象。于是大土地所有者往往把农村公社的破产自由农民变为依附农民,控制他们的劳动力。农村公社中逐渐分化出拥有较多土地的上层,即所谓“德赫干”。德赫干在新兴封建主阶级中和封建化的中小奴主贵族构成同一阶层,在这个阶层之上的则为控制大型水利设施的国家或贵族。
公社农民受封建主的兼并,被迫丧失土地和自由。他们变成世袭的依附者,向德赫干、旧贵族或国家缴纳收成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地租。这样,伊朗的社会阶级逐渐封建化:一方是依附农民,另一方是役使农民、收取租赋的土地所有者。这种分化和依附关系的出现,意味着伊朗社会向封建制过渡。
5、6世纪时,在伊朗和伊拉克兴建了许多大规模灌溉工程。自古以来,伊朗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灌溉就依靠地下渠道。渠道长度大约从二、三公里到四十公里不等。其井眼一般深达八至十公尺,后来有些地方深达三十至五十公尺。地下渠道而外,也利用河水。这时开始培植新的作物,如甘蔗、棉花和水稻;也出产其它产品,如葡萄酒、果汁、蔷薇水和蜂蜜等。
在手工业生产方面,锻冶技术和武器制造有很大改进,染料、地毯等产品的制作更加精致,麻布、呢绒、丝绸的生产也发展起来。这些产品行销于地中海沿岸和亚洲各国,有的输出到中国。萨珊王朝为了发展手工业,常从拜占廷境内俘虏工匠。
对内、对外和转口贸易也大有发展。从地中海到中亚、印度和中国的商路,自古就都经过伊朗和伊拉克,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伊朗转运东西方商品,如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和叙利亚、埃及的纺织品等。
在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泰西封等城市日益繁荣。
马资达克起义
远自3世纪中叶起,伊朗和罗马帝国就不断发生战争。两河流域上游地区和高加索一带是双方争夺的焦点,目的在于控制东西方贸易的商路。5世纪初,萨珊王朝把亚美尼亚的东部改为行省,对被征服居民实行奴役和强制同化的政策。当地人民激烈反抗。5世纪后期,南高加索各国曾两次展开大规模反抗斗争。游牧民族的匈奴人和吸哒人则从高加索和中亚方面进攻伊朗。长期的战争影响了萨珊王朝的国内形势。
人民的负担由于不断的战争而加重;连年的干旱歉收,带来更多的灾难。封建关系发展了,大批自由农民丧失了土地。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不满,表现反对正统祆教的异端运动。
早在4世纪初,祆教就分化出一个流派,5世纪末由僧侣马资达克领导,称“马资达克派”。
马资达克派运动和摩尼教运动一样,是在宗教掩盖下的广泛的人民运动。马资达克派认为世界上有善、恶两种因素,经常斗争。建立在阶级压迫之上的不平等的社会,是恶神的化身。唯有依靠善神,才能在地上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马资达克派号召人民积极斗争,推翻恶神统治下的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建立人人平等、人人共同占有土地和水源的制度。它反对财产不均的现象,主张恢复公社,人人平均享有一切财产。马
资达克说:“让财产在人们中间公平分配吧,因为一切人的需要都是相同的。为了消灭匮乏和贫困,让我们把富人的财产拿出来交还给穷人!”
马资达克运动在世界历史上是一次较早的规模广泛的、有鲜明纲领的农民运动。参加这个运动的有农民、奴隶、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起义在年开始,泰西封的饥饿群众捣毁贵族和富豪的谷仓,不久就迅速波及各省,席卷全国。起义的农民占领贵族的土地、财产,杀死地主,重建农村公社。国王卡瓦德一世企图利用起义抑制强大的封建贵族,因而宣布赞成马资达克教义。
各地贵族联合起来赶走卡瓦德,并残酷迫害起义的人民。卡瓦德向哒人投附,利用吸哒人的力量重登王位。复辟之后,他便与贵族妥协,共同对付马资达克运动。年,王子科斯洛埃斯镇压了起义,马资达克被俘,和数千信徒同时牺牲。伊朗全境立即展开对起义人民的野蛮屠杀,被害者约八万人。
马资达克运动被镇压以后,封建统治者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怎样把受到剧烈震撼的封建秩序巩固起来。他们看到,要重新巩固统治地位,必须强化中央王权,用集中的权力贯彻阶级的统治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科斯洛埃斯的改革。
科斯洛埃斯一世的改革
科斯洛埃斯一世(-年)继位以前,是马资达克起义的直接镇压者;即位以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军政权力,扩大财源,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在经济方面,他提出兴修水利,发给农具、牲畜、种子,鼓励垦荒,建筑道路,保护手工业和商业,以及其它等等。在政治方面,他依靠新兴的军事贵族阶层,把僧侣和旧贵族的土地分给军人,附以服兵役的条件。这些承担军事义务的新兴封建主和保持独立地位的旧贵族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王权,因而对王权积极支持。
科斯洛埃斯又把全国分为四大行政区,每区设总督一人,直接对国王负责,使中央政令易于在地方推行。
他任用商人和高利贷者,利用他们管理财务的经验来帮助统治。在军事方面,他设立铁甲骑兵,并征发农民补充步兵,增强了兵力。科斯洛埃斯还推行了一次税制改革。萨珊王朝的中央集权国家是建立在大部分土地和大型灌溉工程国有的基础上的,耕种王室土地的农民,由国家征收赋税,因之地租与土地税是合一的。这种租税额表面上定为收成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实际上由地方官吏和封建主任意摊派。科斯洛埃斯一世取消这种任意摊派的收税方式,改依土质高下、作物种类、灌溉条件和收成多少等编造地册,规定税率。
中等土地征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比较肥沃和距大城市较近的土地则提高税率,并用货币缴纳。各类土地的税额皆予固定,不因收获丰歉而改变。二十至五十岁的成年男子依财产多少每年缴纳金额不等的人头税,僧侣、兵士、官吏免纳,但必须交一部分土地税。税额的固定和官吏等免税特权的限制,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有利于王权的加强和统治的巩固。新税制由帝国政府命令地方官吏划一执行,它又是王权集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经过科斯洛埃斯一世的改革,伊朗封建国家的政权不论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比前更加巩固。萨珊王朝由此利用伊朗的兵力和财富,积极发动对外战争。
萨珊王朝的对外战争和衰亡
萨珊王朝时期,伊朗与罗马帝国之间曾断续进行长达几百年的战争。4世纪末叶以后,双方都受到外族入侵的威胁,战争一度停止,并曾结成短期的同盟。到了6世纪,萨珊王朝又与拜占廷不断作战,争夺地中海和黑海的商路,企图完全控制东西贸易。双方为战略要冲亚美尼亚进行反复的争夺,尽管伊朗曾取得局部胜利,但毕竟未能长期占领拜占廷的任何领土。
年,伊朗出兵占领也门,控制从也门经阿拉伯西部到达地中海和叙利亚的商路。6世纪60年代,伊朗与突厥夹击吸哒人,灭其国。哒的威胁消除之后,突厥人又来进攻。年,南阿塞拜疆总督巴赫拉姆·曹宾打退突厥的侵犯,杀死突厥的可汗。
连年的战争消耗了国家的财力。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人民不满,地方大封建主遂乘机兴兵反对中央。年,巴赫拉姆·曹宾在部分贵族的支持下称王,国王荷尔马兹德四世(-年)被杀。王子科斯洛埃斯二世(-年)虽得拜占廷的援助,不久即恢复王位,但地方大封建主割据如故,中央政权仍被削弱,和拜占廷的关系也未能因援助复位而改善。拜占廷曾从科斯洛埃斯二世获得领土为酬;-年,伊朗夺回其地,并经小亚深入卡尔息登。年,战事再起。伊朗在最初数年颇得胜利,曾迫近君士坦丁堡,占领埃及亚历山大里亚。但自年以后,拜占廷转入攻势。年尼尼微之役,伊朗大败,泰西封岌岌可危。次年,科斯洛埃斯死,宫廷混乱,不得不与拜占廷议和,归还在战争初年所侵占的全部土地。
7世纪初,阿拉伯兴起,由南方和西方进攻伊朗。从年起,十年之间,伊朗和阿拉伯进行了多次激战,曾以象队制服阿拉伯骑兵而暂时取胜。但萨珊王朝已因长期战争而财政竭蹶,国内分裂,政变屡起,国王和统兵将帅又懦怯苟安,终于不能抵抗阿拉伯人的入侵,国土日蹙。年,首都泰西封被占。叶兹底格德三世(-年)向伊朗高原方面退走,阿拉伯人追踪而至。年在尼哈温一役,伊朗大败,伤亡十万人以上。叶兹底格德逃往中亚,萨珊王朝灭亡。
萨珊王朝时期的文化
萨珊王朝伊朗的艺术继承波斯帝国以来的传统,又吸取了外国艺术的优点。建筑宏伟壮丽,泰西封的塔奇·基斯尔王宫可为代表。这座王宫以宏伟的拱门为入口,宫内大厅的穹窿横跨近二十六公尺。建筑物都饰以雕塑和彩绘,不少花纹图案可以看出罗马和叙利亚的影响。雕刻以岩石浮雕最为著名。塔克什·鲁斯太姆的浮雕以国王沙普尔一世战胜罗马为主题,生动逼真地表现罗马皇帝瓦勒里安被俘后跪在沙普尔马前伸手乞命的情景。萨珊时期的手工艺品也非常精致。在纺织品和贵金属器皿上的打猎和战争的图案,具有独特的风格。
萨珊时期有丰富的波斯语文学作品,但在阿拉伯人征服后大部散失。在保存下来的文学作品中,有《马资达克传》的片断和《阿尔达希尔·帕帕克的生平》等。这个时期也有用叙利亚语写成的文学作品,不少古典希腊著作由叙利亚文转译成波斯文。景教主教波斯人鲍威尔用叙利亚文翻译亚里斯多德的著作,很有贡献。
科斯洛埃斯一世的宫中设有史官,修纂记载大事的编年史。《统治者之书》是伊朗最早的历史,收集了许多关于古代伊朗的英雄史诗。这部书只有经过改写的两种本子保存下来,即10世纪初伊朗史家塔巴里用阿拉伯文写的散文本和10-11世纪之交诗人菲尔多西改写的韵文本。
萨珊时期的文化不仅是波斯人的创造,而且是中亚和西亚各族人民智慧的共同结晶。伊朗处于东西方交通要道,文化易于外传,对东西方国家都有影响。摩尼教和祆教都传入中国。摩尼教教义在中国农民起义中曾起过号召的作用;祆教在民间也一度流行。从南北朝、隋、唐时期若干艺术品的图案和形制上,可以看出萨珊王朝时期伊朗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在中亚各国,通过祆教和摩尼教的传播,萨珊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萨珊文化也影响了拜占廷。在欧洲中古时期法国有些教堂的壁画和装饰中,也可看到萨珊艺术影响的痕迹。
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倭马亚朝的建立
6至7世纪初阿拉伯的社会经济状况业阿拉伯半岛面积辽阔,土壤硗瘠,气候干旱,缺少林木。半岛的绝大部分是草原和沙漠地带,适于农耕的只有少数绿洲和西南部的也门。阿拉伯人在进入中古时,绝大多数还是逐水草而居;所谓贝多因人,意即草原的游牧人。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都很少。
5至6世纪时,贝多因人和也门以外少数绿洲的农民,都还处于原始公社制阶段。氏族部落有共同使用的牧场和幕居之地。平时由氏族族长和部落酋长管理,战时则选举军事首领。部落间因争夺水草和牲畜,经常发生战斗。部落各有宗教仪式,血亲复仇之俗盛行。
到6、7世纪之交,原始公社制度呈现解体的征象。氏族部落贵族一般都占有较肥沃的绿洲和草地,拥有很多奴隶和牲畜。
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争俘虏,也有一部分是从非洲贩运来的。奴隶替氏族贵族放牧或从事手工业;在农业地区,则挖掘沟渠,灌溉农田。氏族贵族也奴役个别的牧民或农民家属。贫穷的氏族成员面临被奴役的威胁,因而不断反抗,毁坏贵族的帐幕,赶走其牲畜,剥夺其财产。
阿拉伯半岛西北沿红海海岸的汉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道之一,东通印度,西达地中海沿岸。汉志地区兴起了商业城市,以麦加和雅特里布为最重要,城内的手工业也很繁盛。7世纪初,这些城市中的社会经济矛盾渐趋尖锐。麦加城的基本居民是古莱西部落。氏族部落贵族买卖奴隶,同邻近国家经营大规模的队商贸易,获取大量利润。
他们还以高利贷盘剥小手工业者,迫使处于经济上的依附地位。麦加的贵族和贝多因贵族有密切联系,周围各部落的人民经常受到他们的赋税和高利贷剥削。麦加城内克而伯古庙有黑陨石一块,阿拉伯人奉为神物。每年春季在神庙周围举行定期市集。四周的贝多因人驱牲畜赶市,以之交换武器、织物和其他手工业品。守护古庙的古莱西贵族从市集的税收中获得巨额收入。
半岛西南部的也门原为丰盛的农业区,一向被称为“阿拉伯福地”。公元年,埃塞俄比亚受拜占廷的支持,侵略也门。年,伊朗国王科斯洛埃斯一世出兵驱逐埃塞俄比亚人,又置也门于伊朗统治之下。伊朗与埃塞俄比亚之争,实际是与拜占廷长期战争的一部分。阿拉伯西南部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的破坏,土地荒废,人口锐减,道路多半湮没,行旅裹足不前,实际上已经失去作为商路的条件。
因此穆罕默德以前,阿拉伯商业已十分衰落。古代一度繁盛的阿拉伯南方各城,到7世纪时已是一片荆棘瓦砾,灌溉系统几乎全部废弛。伊朗统治也门时期,另辟一条经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的商路。阿拉伯城市的衰落,促成商路的改变,而商路的改变又转而加深阿拉伯的经济困难。
经济衰落首先使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奴隶受苦。商业资本流向乡间和牧区,用于重利盘剥,利率之高,往往在本金的一倍以上。许多靠过境商业得到大部收入的部落贫困化了,以驼夫、搬运夫和保护商队为业的人不得不改行。广大的下层人民都处于商业贵族的剥削和债务奴役之下。社会动荡不安和反抗的现象有增无已。阿拉伯贵族为了加强控制,夺取新的土地和商路,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一般贝多因人迫于贫困,也渴望打破部落的局限,获得牧场和沃土。阿拉伯各部落联合成为统一国家的前提已经成熟。伊斯兰教的产生正是这些社会经济变动和政治统一要求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
伊斯兰教的产生和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麦加城古莱西部落的商人贵族穆罕默德(-年)。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作过牧童,曾随商队到过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二十五岁时和富商寡妇卡狄加结婚,因而富有。约在年前后,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宣传伊斯兰教教义,把古莱西部落的主神安拉奉为唯一的宇宙之神。伊斯兰教的圣典《古兰经》,据说是安拉通过穆罕默德降谕世人的“默示”。经上说:“除独一的安拉以外,别无主宰”;“安拉为你们创造大地上的一切”;“天地万物,皆属安拉”。穆罕默德自称是全能的安拉的使者、信徒的“先知”。
伊斯兰教并不排斥摩西和耶稣等在宗教上的地位,但以穆罕默德为最后的和最伟大的先知。“伊斯兰”一词原为皈服之意。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意即信仰安拉、服从先知的人。伊斯兰教不崇拜偶像,相信来世和灵魂不灭。凡信仰安拉、在现世生活中有善行者,来世进天堂;不信仰安拉、在现世生活中有罪恶者,来世下火狱。
伊斯兰教要求信徒必须身体力行五善功:一为念功,背诵“除独一的安拉以外,别无主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是先知”。二为拜功,每天祈祷五次,每星期五举行公众祈祷。三为课功,每人交纳财产2.5%的赈济税,用以充实国库,赈济贫穷穆斯林,建立清真寺等。四为斋功,每年斋月即回历9月,昼间斋戒禁食。五为朝功,一生中要到麦加的克而伯古庙朝圣一次。
伊斯兰教的信仰和善功,是教义和仪式的基础,穆斯林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穆罕默德的教义贬低了传统部落神的地位。麦加城渐失宗教中心的意义,影响麦加部落贵族和富商的领导地位以及从神庙市集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因此他们多方迫害伊斯兰教徒。相传穆罕默德及其门徒在年7月16日被迫出走到雅特里布,伊斯兰教的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徙志”。穆罕默德改称雅特里布为“麦地那”,意为先知之“城”。麦地那城居民多数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很快就接受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神权国家,利用从麦加迁来的穆斯林和麦地那城奥斯与海兹勒支两部落的武装力量,迅速统一周围地区。麦地那的贝多因部落对麦加的富商高利贷者极为仇恨,穆罕默德便依靠他们与麦加贵族进行斗争。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麦加贵族商人妥协,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权威;穆罕默德则承认保留麦加在宗教上的优越地位。
克而伯古庙改为清真寺,定为伊斯兰教徒朝圣之地。其中的部落神被清除了,但黑陨石则作为伊斯兰教的圣物保存下来。这样就保留了麦加贵族的宗教和经济利益。此后,穆罕默德又征服阿拉伯半岛的其他地区。到年穆罕默德死时,整个半岛已经大体统一。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为了取得群众的支持,它曾主张限制高利贷剥削,赈济贫民。当取得优势之后,它就成为阿拉伯国家统治阶级的工具,维护新形成的生产关系,反对公社财产关系,保护私有制和阶级剥削。
结语
凡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不分部落和氏族,都以兄弟相称。狭隘的氏族关系被打破,部落之间的血缘复仇战争逐渐消除,这就为阿拉伯统一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伊斯兰教号召信徒服从安拉,服从先知和民族领袖。这种具有宗教意义的服从,又为国家对内加强统治、对外进行征服所利用。穆罕默德在宣教中要求信徒一致对外,《古兰经》也号召对异教徒进行“圣战”。阿拉伯贵族、尤其是麦加和贝多因贵族,力图从征服异族中开辟商路,夺取土地,一般部落成员则为战利品的分配所吸引,阿拉伯国家迅即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