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贵金属 >> 贵金属优势 >> 哈喽好环境,再见洋垃圾
世界上没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但丁
根据物理学物质守恒定律,地球上的物质不能无中生有,也不会无端消失。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取之于自然资源,消费完后再回归自然。把自然界物质导入人类社会是第一产业,包括农业、矿业和水利工程。把原料加工成产品的工业是第二产业,服务业是第三产业,而废物处置就是第四产业,把人类消费后的物质再送回大自然,或者循环利用。
人类社会越发达,对地球资源索取只会越多,要处理的废物也就越多。污染和资源匮乏是经济发展的一对孪生兄弟,是人类经济体系阻断地球物质循环的必然结果。
年代末,随着超级市场的兴起,人们渐渐用起了一次性包装(瓶子、利乐包、袋子、盒子以及薄膜等),垃圾数量随之激增。年代末,有些人醒悟过来,觉得不能再把塑料垃圾丢弃在垃圾填埋场,因为它们短期内不可被生物降解,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焚烧垃圾。这个方法是不错,但同时也会失去有利用价值的原料。
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来说,如能循环利用是再好不过的。于是人们开始回收各种塑料制品。丢进环保垃圾桶的垃圾第一步会遇到什么呢?是人工分拣。人工分拣的目的在于挑出无法用自动分拣机分拣的塑料薄膜(食品包装袋、农业防水篷布、超市或工厂外送货盘的塑料包装膜)、塑料袋或大纸箱。随着科技的发展,垃圾分类越来越高效。目前使用的多是红外线分拣:通过发射红外线,分析废品的吸收程度,从而判断塑料的种类。
环保企业建议塑料制品生产商考虑如何回收利用,称之为生态设计。可问题是生产商会乖乖遵守这套游戏规则吗?这就需要政府上手段,如果产品难以被回收利用,生产商就必须支付额外的税金……日本在处理难以回收物品时(如行李箱)甚至需要额外付一笔税,这会促使居民尽量减少身外之物。因为最好的垃圾是不产生垃圾。
日本垃圾分拣做得非常精细,比如一个矿泉水瓶,瓶盖,瓶身,商标,都是分开的。当地回收PET塑料瓶的工厂,全是机械自动化的。从瓶子进去到非常干净地出来,整个过程你看不到污染,全封闭在机器里面,没有粉尘、废水,更看不到烟气。
但即便是能便宜地拿到原材料,不耗费太多的人工的前提下。每处理一吨PET塑料瓶,年时日本政府还要额外补贴给企业2万日元。如果政府不补贴,环保企业就会亏本,可见环保成本是有多高。
处理过程几乎无利可图,环保企业利润少之又少,出口垃圾的发达国家一般采取“捐赠”和“反补贴”的形式出口。“捐赠”即白给;“反补贴”即不收一分钱,还要给一笔处理费,虽然不算多,但这可是外汇。发达国家利用不同国家工业化的“时间差”占尽便宜,一边高呼环保,一边却产生着绝大多数的“垃圾”。国际垃圾贸易大致是:发达国家出口垃圾,发展中国家进口垃圾。
“洋垃圾”的接力站
50年代,日本就曾主动接受过美国的“垃圾转移”,这些垃圾经过分拣,能够得到很多贵重的原材料,比如某些塑料材质、废纸、贵重金属等。十几年后,日本最终叫停了垃圾进口,还设立了严格的垃圾处理法规。
韩国也曾热衷于进口洋垃圾,还建设了一系列处理厂,但随着经济的增强,他们已逐渐停止进口垃圾。日韩虽停止进口西方的“洋垃圾”,但垃圾并不会凭空消失,只是转移了位置——中国。
洋垃圾的进口,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始,到90年代达到高潮。以塑料制品为例,大部分生产工厂都迁到了中国,自然需求旺盛;这儿的劳动力更为廉价,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扩大规模、提高利润,也是企业经营者追求的目标;生产塑料制品需要石油,中国没有足够的石油,与其以高价从别国购入,不如低价进口可回收塑料垃圾;而且运输费用几乎为零(满载‘中国制造’的船只每周都会从中国港口起航,驶往西方国家,而一开始中国买得起的国外货物很少,这些船只再度起航时几乎都是空的,不如回程捎带运输点“洋垃圾”)。
三十多年来,国外已经形成了专门给中国供垃圾的公司,这些洋垃圾供货商的收入主要来自所在国政府支付的垃圾处置补贴,大概在每吨美元至美元。运到中国,加上运费每吨的成本也只有10美元至40美元。而且,国内接收方还会支付一定数额的垃圾购买费。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迅速的广东、浙江等省,最早成为固体废物的进口大省。
在广东陆丰碣石,成为外国旧衣服的集散地。
这些来自外国人扔掉的衣服,甚至死人的衣服,都乘坐集装箱来到这里,然后由附近的农户用板刷和去污剂把衣服上一些较为明显的污渍刷掉,然后翻新,再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这就是当年颇为畅销的“难民服”。
在广东东莞,处理的是洋垃圾中的废纸
废纸同样是洋垃圾中比较值钱的种类,要知道中国为了保护森林,对造纸业进行了严格的限制,造成造纸原料纸浆价格高昂,国内企业大都从国外进口纸浆,而进口废纸中原生木浆含量比较高,算下来比进口纸浆要便宜不少。
在广东贵屿,是进口电子垃圾的处理场
这里进行的是最简单的拆解、焚烧以及冶炼贵金属。而这其中贵金属的冶炼利润最高,每吨线路板可提取黄金多克、铂金5至10克、钯金30到50克,以及2千克白银、25千克锡和至千克的铜。一吨金矿石的含金量也仅有15-20g,再算上开采的成本费和场地费,1吨金矿石的价值远不及1吨旧手机的值钱。
在广东联滘,是世界废塑料的集散地
洋垃圾到岸后,进口商先会分拣,把其中品质好一点的,比如PC聚碳酸酯塑料制成的光盘,以及透明、无毒、阻燃的高级塑料卖给国内的塑料制品加工厂,而杂质多的、品质差一点的则分销给联滘数百家小塑料回收厂。
西方国家省去了处理垃圾的烦恼;中国进口商获得了“补贴”以及卖垃圾的利润;负责分拣的农户赚到了工钱;处理垃圾的回收厂赚到了采购和销售之间的差价;加工厂得到了低成本塑料原材料;欧洲得到了价格低廉的产品……似乎整个固体回收产业链上都是受益者,真相呢?
一线分拣工人每天被危险的垃圾包围,有的人抖塑料布,里面的不明粉末导致手整个脱了一层皮;清洗过程中,大量污水直接排到地表,池塘河流鱼虾绝迹,有人用河水浇灌玉米地,结果颗粒无收;地下水也被严重污染,河北、山东一些地区的农民十几年前就不敢喝自家的井水了;塑料露天燃烧,气味刺鼻以至于几公里外的住户都不敢开窗……赚的最多的无非是回收企业的老板,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不足为奇。赚够了钱远走高飞,他们不在乎这片土地,也不在这里生活。留下来的人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个产业对环境的伤害,尽管他们也赚了一些小钱,但心脑血管等疾病会折磨他们的后半生。
“洋垃圾”的驱逐令
20年前,中国整个进口量(固体废物)也就是万-万吨。20年间,固体废物进口量增加到0万吨。过去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经历“以环境换经济”的发展阶段,进口些有二次利用价值的“洋垃圾”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世界环境保护会议上通过《控制危险废料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下称《巴塞尔公约》):“垃圾”坐地处理,哪儿产生,哪儿负责处理,原则上是不允许转移的。但这只是公约,不是强制的法律。
中国是边发展,边处理环境问题,不仅在处理自己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在间接地给发达国家的垃圾处理问题买单。中国拒绝进口高污染垃圾,不仅有《巴塞尔条约》的法理依据,也是促进全球经济正义公平的举措。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全球人均水平。欧洲版图比中国大,人口只是中国的一半;美国版图与中国相当,人口只是中国的一个零头。发达国家总人口与中国人口相当,占有的资源和产生的垃圾却是中国的数倍。拥有更多资源和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理应在本国范围内处理和解决垃圾问题,并尽可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拒绝污染和垃圾的跨国转移(可有几个国家做到了?)。
目前中国制造业已覆盖了国际标准行业中制造业大类所涉及的24个行业组、71个行业和个子行业,成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我们不再需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自己消费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保护环境从垃圾分类做起、从节能减排做起很有必要(未来个人处置固体垃圾收费也将是趋势);禁止了洋垃圾以后,有限的垃圾处理产能可以用于处理中国自己的垃圾,也合情合理。
中国并不拒绝废物回收的第四产业,反而要大力发展扶持。但发展第四产业是为了保护环境,而不是为了发展经济(污染环境)。我们不能再用19世纪的手段,去处理21世纪的废弃物了。中国环境压力比发达国家大得多,生产全球日用品把许多污染还留在中国,我们更有理由对进口污染说“不”。
年7月27日,中国发布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分行业、分种类制定禁止固体废物进口的时间表,大幅度减少进口种类和数量。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停止进口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等4类24种固体废物;年4月起,我国又分阶段将32种固体废物调整为禁止进口。
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实施后,打击力度更大。海关总署接连开展“蓝天”、“蓝天”专项行动,对“洋垃圾”形成了高压打击的态势。意思很明显,我们给发达国家时间去缓冲调整,但不要怀疑我们治理环境的决心。
在中国发布对“洋垃圾”的禁令后,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始效仿。年5月,马来西亚宣布将把吨进口垃圾送回日本、美国等地;6月,菲律宾坚持将69个装有违规进口垃圾的集装箱送回加拿大……
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中国全面禁止的洋垃圾,包括废纸、废轮胎、废弃电子产品、废塑料瓶等固体废物都将被封堵在国门之外。
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就是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