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贵金属 >> 贵金属优势 >> 宁德时代的零碳电池工厂究竟意味着什么
摘要:车企将愈发青睐低碳甚至零碳电池,而碳交易机制成熟后,零碳电池也将是一种极大的成本优势
▲图源IC
文
李阳
编辑
赵成
新能源车环保性一直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是其使用过程虽然近乎零碳排放,但其生产过程尤其是动力电池的生产过程却是排碳大户。不过,随着零碳电池工厂现世,这一现状正在被改写。
年3月,全球知名认证机构SGS为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颁发PAS碳中和认证证书,宁德时代宜宾工厂成为了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
四川时代总经理朱云峰表示,“四川时代从筹备就开始规划零碳工厂路径,通过在能源利用、交通和物流、生产制造等环节不断改造和创新,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用更少的原材料做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四川时代总经理朱云峰(来源:企业供图)
四川时代成立于年10月,总投资超过亿元,项目规划10期,全部建成后,年产能可突破GWh,是一座世界级的电池制造基地。从地理位置看,四川时代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地处云贵川三生结合部,交通便利;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汇流,水电丰富,为零碳电池工厂打下了坚实的能源基础。
在各大主机厂强调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时代,宁德时代零碳电池工厂的落地意义重大,零碳,也将成为宁德时代电池产品又一核心竞争力。
首家零碳工厂落户宜宾
对于宜宾这座有2年建城史、年酿酒史、年种茶史的小城而言,产值是五粮液两倍的四川时代是不折不扣的一号工程,而宁德时代选择在宜宾建设一座世界级工厂,除了当地政府的努力,还有着充分的客观基础。
▲宁德时代宜宾工厂(来源:企业供图)
宜宾位于云贵川渝四省市的地理中心,又地处三江汇流处,水运本就十分发达,宜宾还在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未来五年内,宜宾将形成至成都、重庆、贵阳1小时交通圈,至西安、兰州5小时交通圈,至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7小时交通圈。
另一方面,宁德时代宜宾基地靠近向家坝水电站所在地,电能资源丰富。据悉,宁德时代宜宾工厂80%以上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水电,每年可减少40万吨碳排放。在原材料成本节节攀升的背景下,用电成本的大幅降低对于动力电池制造企业而言无疑极具诱惑力。
此外,水电本就是一项核心竞争力。“我们的许多海外客户对于供应商的考核中要求使用绿电,宜宾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也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宁德时代方面对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表示。
不过,要实现零碳电池工厂,仅靠水电还远远不够,四川时代为实现碳中和就多措并举。
如生产环节,搭建数字化生产中控管理系统,降低工序损失,AI视觉检测系统可以自动学习和提取缺陷特征,在模切分条、卷绕等多环节提升检出率。同时,在工艺上,通过节能技术,降低除湿机、涂布机等工序的能耗。
物流环节,广泛使用无人驾驶物流车、电动叉车等,实现供应商工厂、原料仓库、加工工厂、成品仓库、客户工厂之间零碳运转。针对长途供应商,设置VMI仓库,所有运输均使用电动物流车。
此外,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将全部投入回收利用,按照目前的技术,镍、钴、锰等贵金属回收率可达99.3%。
最后则是通过碳交易,抵消其他碳排放,使工厂真正意义上实现碳中和,四川时代是宁德时代首座也是世界首座零碳电池工厂。
零碳电池工厂意味着什么?
通过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来实现汽车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已是业内共识,但新能源汽车对碳排放的贡献仅限于使用环节,在生产环节,新能源车仍是碳排放大户。
一位主机厂研发人员向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表示,“其实生产一辆电动车的碳排放量要远远高于生产一辆燃油车,最主要排放差异就来自于动力电池。”
根据欧洲运输与环境联合会(简称:TE)数据显示,动力电池生产的碳排放范围在61~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每千瓦时。其中电池生产的上游部分(采矿、精炼等)为5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每千瓦时,而电池生产和组装的碳排放在2~4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每千瓦时。
电池碳排放范围波动如此剧烈的原因在于,相同电池材料体系下,电网的脱碳程度会很大程度影响电池生产和组装环节碳排放。
从这个角度看,宁德时代宜宾工厂为电池生产制造环节零碳排放提供可借鉴样本,意义重大,也只有在电池生产环节也实现零排放,新能源车才能真正被称为绿色交通。而站在宁德时代的角度,绿色电池也将是宁德时代电池产品又一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主流国际车企,已经意识到汽车生产环节的绿色,对环节气候问题意义重大,目前,已有宝马、奔驰、沃尔沃、奥迪、雷诺汽车、通用等多家车企对外给出工厂碳中和具体时间。
▲全球汽车工厂碳中和时间表(来源:根据车企官方披露整理)
更具前瞻性的车企,则早已把目光放在了供应链上,“9年起,我们就要求供应商要评估自己的碳足迹。”在接受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采访时,宝马(中国)可持续发展及出行战略负责人潘鼎乔表示,“我们会与可持续发展比较好的供应商合作。”
毫无疑问,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青睐使用低碳、甚至零碳排放的动力电池;当未来碳交易机制成熟后,拥有零碳电池工厂,也将是一种极大的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