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贵金属 >> 贵金属优势 >> 难难难这一群体关键时候显担当
来源:期货日报
作者:张田苗
今年年初,风险管理公司业务平稳开局。春节后,国内外宏观环境发生变化、疫情反复冲击产业领域,由于风险管理公司业务大多围绕服务产业进行,故其业务推进难度增大、市场风险加剧,行业发展“提速”面临较大挑战。
在专业人士看来,金融类机构要做好产业服务、与产业共赢发展,必然有一个深耕产业的过程。着眼长远,风险管理公司应该对相关业务发展周期和风险形成一定认知、给予业务一定的容错和试错空间。
疫情反复打破上半年平稳开局
今年年初,风险管理公司利润和规模都保持增长态势。而春节后,宏观环境发生变化,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量、成交额同比回落,风险管理需求增速放缓。在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以及疫情反复等因素的影响下,市场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基差和波动率忽高忽低,风险管理公司各项业务推进难度增大。
浙期实业位于杭州,总经理蔡厦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今年以来,公司基差、场外、做市商三大业务板块发展相对平稳。其中,基差业务得益于市场波动加大,税前利润增幅较大,现货销售同比也实现较高增长。
位于上海的风险管理公司银河德睿,一季度期现业务交易量和利润也表现良好。公司总经理董竞博认为,这与业务周期和经济环境有很大关系。一季度,公司去年年底的部分仓位逐步平仓盈利。而4—5月,华东地区仓储、物流严重受阻,相关地区实体经济主体受到疫情的冲击,其对下半年的预期较为保守。
一季度末二季度初,疫情在华东地区的上海、苏州、杭州等多个大城市“点状暴发”。其中,上海不少地区自3月中下旬就进入“暂停”状态,直至6月才逐渐正常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实际上,疫情对期现业务的影响早在一季度末就表现出来了。
方顿物产负责人坦言,年宏观环境愈加复杂,尤其是3月以来疫情反复,涉及很多行业的经营环节。方顿物产当前的主营业务围绕着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相关业务受华东地区疫情影响较大。
“在疫情较为严重的时期,公司在华东地区几乎无法正常开展业务,结算、发票、货转等事项均受到影响。”方顿物产负责人介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积极与疫情地区客户和仓库沟通,针对该完成、能完成的流程协调了结,针对无法完成的比如收付发票等事宜,则通过对非纸质版发票进行确认等方式进行。
据了解,鲁证资本也选择在特定区域专注于个别优势品种,舍弃了其他一些全国范围的业务。
场外业务板块,即便以场外业务为主力的公司,相关业务的规模和利润增幅也不太乐观。据了解,上半年受股市总体表现低迷影响,部分雪球产品敲入、个股香草期权需求下滑,1—5月的权益类场外产品规模和利润远不及去年同期。董竞博表示,除了权益类产品,年后受新一轮疫情影响,商品类场外业务尤其是客户开发很难正常开展,造成当期业务规模增长有限。
蔡厦也提到,今年以来,受限于各地疫情防控措施,业务开拓和市场调研很难顺利开展,开户和交易等环节的效率都受到影响。浙期实业场外业务一季度名义本金增幅约为20%,但权益类产品利润有所减少。
“场外业务在居家办公的情况下,远程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解决客户遇到的风险问题。”注册于深圳的一家风险管理公司场外业务负责人认为,远程还是不如当面,其场外业务增速放缓,收益相对平稳。鉴于无法出差工作,他们只能通过夯实系统建设基础和自身投研能力,为后续业务开展打基础。
相比之下,做市业务受到疫情的影响较小。上海不少公司在封控期间安排做市业务团队“入住”公司,或为做市团队人员完善居家办公条件,基本保障做市业务正常进行。例如,做市团队“扎营”办公室的银河德睿,在策略开发、技术提升以及人员培养方面都按计划推进,业务稳定发展,今年以来利润保持增长。浙期实业由于今年做市牌照增加,做市业务税前利润增幅也较大。
期现业务下半年预期相对保守
1—6月,期现业务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但有分析人士认为,疫情反复对产业领域造成的冲击不会很快消散,实体企业经历疫情封控后,恢复速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扶持政策。
风险管理公司业务主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展开。“相比前两年,今年疫情对业务环境的影响更加严峻。”董竞博介绍,现阶段全国很多地区居家办公的趋势仍在,并逐渐常规化,这可能限制部分业务环节的开展效率。因此,对公司下半年业务增长持保守预期。
“近期疫情在部分地区仍有反复,供应链不如疫情前那么顺畅,想要加速推进各类贸易业务并不容易。同时,期货市场以及投资者成熟度、专业度不断提升,利润空间一再压缩,业务风险相对较大。”上述深圳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大宗商品贸易业务的影响因素日趋复杂,风险管理公司的贸易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也要持续增强。
此外,今年5月底市场爆出的仓单重复质押融资事件造成国内外多家大型产业企业遭受损失,部分风险管理公司也涉及其中。“估计这次事件的影响会发酵一段时间。”业内人士介绍,涉事的风险管理公司不仅面临潜在的资金损失,而且面临仓单质押风险和仓储信用问题,进而对贸易商群体后续开展业务的积极性形成冲击、对行业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期货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已有风险管理公司暂停仓单业务,部分准备在今年扩大仓单业务或开展非标仓单业务的公司也暂缓了业务推进。有行业人士担忧,风险管理公司的业务管控可能会进一步收紧,相关业务门槛会大幅提高,业务布局也会进行调整,比如“砍掉”部分现货业务。这些都会造成现货相关业务开展难度增加,行业逐渐积累的人才团队也可能因此流失。
“其实,随着近年商品市场波动的加大,企业风险管理需求攀升,现货领域主体对期货工具的运用更加广泛,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进一步联通,风险管理公司作为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抓手和重要平台,越来越多地开展仓单业务,必然会参与到仓储物流领域。”永安资本总经理刘胜喜认为,现货领域错综复杂,各地和各品种的标准并不完全统一,信用问题时有发生。在专业人士看来,风险管理公司在产业服务过程中要完全绕开这些问题并不现实。
在专业人士看来,金融类机构要做好产业服务,必然有一个对产业链深入学习的过程。着眼长远,风险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都应该对相关业务风险形成一定认知,允许业务存在一定的容错、试错空间。
近年来,风险管理公司在挑战中进步,逐步深入参与现货领域,为大宗商品贸易体系和生态圈带来了很多积极变化。有行业人士建议,风险管理公司可以考虑介入仓储物流领域,集中行业力量建立行业公司控股或管理的仓储设施,加快融入信息技术,增强对货权、物流的管控能力。
场外衍生品业务拓展产业链条
年至今,风险管理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有所反复,部分头部公司对业务进行了调整,行业布局逐渐发生变化。一些公司的场外业务与经纪业务、IB业务加深了联系,引入的客户群体更加多元化,不少上市公司客户也加入进来。同时,风险管理公司商品类场外业务和产业、现货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整体来看,风险管理公司场外衍生品结构从简单到复杂、覆盖品种范围日益扩大、开始出现一些非标产品和价差的报价。
期货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去年,风险管理公司权益类场外衍生品业务发展迅速,盈利颇丰,商品类场外业务也实现较快增长,部分公司仅商品相关业务盈利就超过年场外业务整体盈利。今年,场外权益类业务增速放缓,商品类业务名义金额月度同比自2月以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整体发展相对稳定。
“今年以来,公司商品类场外衍生品盈利情况较好,名义本金上涨较多。”杭州一家风险管理公司场外业务负责人表示,往年商品类业务获利多在下半年,而今年上半年俄乌冲突及疫情反复环境下,市场波动率提升,商品类业务利润开始体现。此外,6月开始,权益类业务利润随着股市回升明显好转。
就记者采访到的上海、深圳、浙江的6家风险管理公司的情况来看,场外业务一季度相对平稳,二季度不确定性增加。6月开始,业务规模和利润才有所恢复。深圳一家公司场外业务负责人表示,全球大宗商品大涨行情基本告一段落,市场波动加大,相关衍生品的风险管理需求随之增加。
“随着风险管理公司的发展和现货经验的积累,场外业务正逐渐作为产业和贸易链条的使用工具,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衔接。”华期资本场外衍生品部总经理苏铭森表示,目前,公司聚焦深挖业务附加值和优化产品供给,包括互换或掉期、含权贸易等与现货联系紧密的创新产品或服务都在加速推进。“其实,中小型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可以避开与头部公司在资金优势、业务资质和团队建设方面的直接竞争,而是基于深耕产业链及衍生品对冲的资源和专业优势,找到产业链服务切入口,进而培育‘小而精’的优势业务或特色产品。”
此外,记者注意到,在上期所支持下,通过与产业平台合作、由风险管理公司为更多中小产业企业提供场外衍生品服务的“期货稳价订单”试点业务,已于今年二季度末从黑色品种扩展至石油沥青、低硫燃料油等能化品种。6月,南华资本作为与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合作的首批试点公司,开始提供场外期权产品,为油气产业链实体企业稳健经营保驾护航。
该模式下,生产加工企业可以通过产业的大型平台,签订相关品种的远期合同订单,实现“保供”。在签订现货订单的同时,企业根据其自身的风险管理需求,通过交易中心的电子系统,向风险管理公司购买相应的场外期权产品,构建“现货订单+期权”组合,实现“稳价”。
据了解,“期货稳价订单”推出至今,南华资本、鲁证资本、永安资本等多家风险管理公司都参与了该试点业务。在行业人士看来,该业务模式通过实体产业力量与期货力量相结合,将场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服务融入现货产业链现有流程,使更多上下游中小企业客户可以借助期货市场专业能力实现价格管理目标。同时,该业务模式也将为风险管理公司场外业务的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风险管理公司业务空间仍较大
随着商品类业务达到一定规模、标的资产从商品扩展到权益类产品、大宗商品业务不断创新,风险管理公司在人才、风险,尤其是信用管理、数字化转型等方面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支持。行业人士认为,今年期货和衍生品法(下称期货法)的出台将进一步打开风险管理公司的业务空间。
期货法体现了国家对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高度肯定,其支持期货市场发挥功能,鼓励各产业利用期货市场,从事套期保值等风险管理活动,明确持仓限额豁免。风险管理公司业务大多围绕直接服务实体企业开展,期货法将为部分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在法律和制度上提供依据。
同时,未来期货市场注册制下,场内期货、期权快速发展,可以提供更多服务产业的工具,也将加深市场对风险管理业务的认知,有利于风险管理业务的进一步开展。
国泰君安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总经理魏峰表示,现阶段,客户需求升级、产品创新迭代,风险因子复杂,市场出现客户违约、法律不配套的可能性增加。风险管理公司如何处理合规问题、怎么保护自己,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
此次期货法将衍生品交易纳入法律调整范围,覆盖了远期合约、互换合约等衍生品交易概念,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验,确立了单一主协议、终止净额结算、交易报告库等衍生品交易基础制度,认可衍生品交易通过质押等方式提供履约保障,并授权国务院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法规制度在金融衍生品、场外衍生品方面的补充和完善,为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提供了基础法律保障。”魏峰提到,从监管层面推行相应的规则有利于场外市场信用高风险管控,可以为市场主体业务决策过程提供更好的制度基础,也可以降低纠纷发生概率,为风险管理公司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单一协议”“平仓净额结算”等机制还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期货市场与国际标准和制度接轨,为境外投资者消除市场壁垒。上海一家风险管理公司负责人提到,跨境交易可能成为未来风险管理公司一个较大的业务增长点,为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他建议,现阶段公司要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制定应对方案,比如在产品结构、标的范围、人才储备、内部系统建设等方面形成长期规划。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建议,完善仓储物流体系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权责体系建设,为相关业务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期现大宗商品商贸体系的权利和义务清晰,相关制度和处罚规定细致、不留漏洞,更有利于规范行业、保护交易者权益、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促进市场长远发展。”